Search

重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
去年三月疫情剛起,各國紛紛封鎖邊境時,還樂觀地認為,傾全世界...

  • Share this:

重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
去年三月疫情剛起,各國紛紛封鎖邊境時,還樂觀地認為,傾全世界之力,在進步的醫藥與資訊科技下,至遲年底應該會恢復正常吧?想不到一年半過去了,看來今年不但出不了國,恐怕到明年要恢復正常的跨國界旅遊都有點困難。
決定利用空閒整理一下過往照片,就從最近的檔案往前看,疫情前最後一次出國是到古巴。在古巴的餐廳與海邊都有美國作家海明威的雕像,他住過的房子與別墅,甚至常去光顧的酒吧與餐廳也都成了觀光景點。
邊看相片,邊找出讓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「老人與海」重讀。當年讀「老人與海」已是三、四十年前的事了,印象中就是個很勵志的故事,書裡那句不斷被引用的「人可以被毀滅,但不能被打敗」,基本上就是現在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的灑狗血台詞,而「老人與海」的故事,也是個標準的英雄旅程──出發的準備,歷險的磨難,勝利返回的喜悅。
但是,此次重看,卻多看到了一些年輕時忽略的東西。首先是海明威生命歷程與作品的關連。他本身就是個硬漢,十多歲時就參軍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,但因體檢沒過,後來以紅十字會的醫療成員赴戰場,受重傷入院治療數月。
一戰後當記者,又逢二次大戰,又主動申請加入海軍參戰,這些經驗寫成「戰地春夢」、「戰地鐘聲」,都曾被搬上大螢幕的小說。
他喜歡旅遊,「流動的饗宴」是住在巴黎的回憶,到西班牙後又以鬥牛為題材寫了「妾似朝陽又照君」,到非洲又寫了以狩獵為題材的「非洲的青山」,後來移居古巴地首都哈瓦那,寫了「老人與海」,是依據古巴老漁夫真實經歷所寫的小說。
雖然「老人與海」很勵志,但滿身傷痛的他最後還是自殺了(也有人認為是擦槍走火),最近重讀,在書中看到的,老人在堅強外表之下,反而有著更多的孤獨。
生活中他是孑然一身,太太已死,沒有兒女,沒有好朋友,面對的是別人的否定與奚落。在缺乏人際互動之下,他習慣與自己對話,也跟爾偶飛到船頭船尾的小鳥說話,最後他在欣賞大自然的壯麗豐富中,超越了寂寞孤單的感受。
「世上每一種事物都以某種方式在殺死其他的事物。釣魚這件事無疑在殺死我,同時也讓我活下來。」什麼是讓我們活下來的事情?讓這件事情在殺死我們(時間就是生命)值得嗎?看到海明威寫的這句話,不禁陷入沉思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